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6期(总第161期)目录
  • [摘要]目录“苏联解体、苏共亡党30年”专题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李慎明(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田心铭(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理析肖贵清车宗凯(3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探索·基本经验·思想精髓张乾元刘甲星(40)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叙事及其解释力程竹汝(52)治理现代化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结构、过程与功能张贤明张力伟(63)治理重心下移的“关系梗阻”及“疏通路径”李忠汉(75)从行政管控走向风险治理:中国风险应对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逻辑刘鹏(85)学科体系建设中心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以近代中国社会中心力量转换为中心的考察王续添辛松峰(97)当代中国技术政治学的两个关键时刻吴冠军(116)学术前沿技术革命驱动政党转型发展:历史逻辑与当代演绎刘红凛(128)市场、权力与腐败——兼评长期流行的“市场自发治腐论”王传利(140)政治制度评价的方法论陈曙光蒋永发(151)学术资讯新中国政治学会的筹备历程张永(162)《政治学研究》2021年总目录(170)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6):1-2  共有 1934 人次浏览
  •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摘要]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发生根本原因不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苏共蜕化变质所致,即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他们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反思和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人民至上观、实践真理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主要矛盾。苏联解体警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毫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群众路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高度警惕敌对势力对我分化渗透。
  • 李慎明
  • 全文[ PDF 2356394.0 MB ] 2021.6(6):3-21  共有 1764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 [摘要]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是指导思想,又是首要资源。要深入研究坚持指导思想和融通学术资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贡献。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第一资源构建“三大体系”,又要继续努力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做贡献。
  • 田心铭
  • 全文[ PDF 899767.0 MB ] 2021.6(6):22-30  共有 1357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理析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根本制度包括根本领导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文化制度;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制度包括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环节的重要制度。根本制度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地位,基本制度遵循根本制度、制约和影响重要制度,重要制度必须反映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性质,在遵循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活力。
  • 肖贵清车宗凯
  • 全文[ PDF 878057.0 MB ] 2021.6(6):31-39  共有 1230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探索·基本经验·思想精髓
  • [摘要]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历史,始终以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党的政治建设之根本,不断加强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纪律、政治路线、政治领导力建设,形成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如一贯彻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政治根基、以提高政治判断力保证正确政治方向、以完善党内政治制度强化制度保障等基本经验,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财富。党的政治建设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知行统一论、正确的政治路线统领论、党的政治领导统揽全局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优先提升论、党内政治生态全面净化论等思想精髓,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张乾元 刘甲星
  • 全文[ PDF 1519174.0 MB ] 2021.6(6):40-51  共有 1290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叙事及其解释力
  • [摘要]执政是围绕某种意图或价值而运用国家权力的过程,其具有鲜明的伦理活动特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构成中共执政伦理的本源性命题。这一本源性命题投射至党所处的不同社会关系中,形成了中共执政伦理的系统结构。党的使命与其执政地位的契合、党的执政行为与责任伦理的契合、党的先锋队性质与党的使命的契合所表达的使命伦理、制度伦理和主体伦理,构成了中共执政伦理的有机整体。使命伦理是党获得和保持执政地位的根本依托,规定了制度伦理和主体伦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内涵;制度伦理是党行使执政权、运作国家权力的规范要求,体现了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责任逻辑;主体伦理构成党获得和行使执政权的资格条件,体现了适应党的历史使命内在要求的主体行为规范。
  • 程竹汝
  • 全文[ PDF 1235333.0 MB ] 2021.6(6):52-62  共有 1312 人次浏览
  • 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结构、过程与功能
  • [摘要]纵向治理在大国治理现代化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框架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从结构角度分析,“结构僵化”是纵向治理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塑造“递归结构”是破解结构僵化的可资借鉴的思路;从过程角度分析,纵向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梗阻”问题阻碍了治理效能的输出,需要调整“委托-代理”关系,以执行活力畅通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的“政策梗阻”;从功能角度整合结构分析与过程分析,现代化的纵向治理体系应具有“制度韧性”,这既是破解纵向治理体系功能失衡的方法,也是纵向治理现代化意欲实现的目标功能。以结构-过程-功能为分析框架,可以拓展复杂性理论在公共行政分析中的应用性,提供理解中国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理论视角。
  • 张贤明 张力伟
  • 全文[ PDF 1445770.0 MB ] 2021.6(6):63-74  共有 1657 人次浏览
  • 治理重心下移的“关系梗阻”及“疏通路径”
  • [摘要]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并非简单地向基层“放权、送物、派人”,而是在科层体制内部,以及科层体系与社会网络之间的系列关系和结构中展开的改革过程。乡镇(街道)政府作为基层政府与市县(区)两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层级关系、乡镇(街道)政府作为属地管理主体与县(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之间的“条块”关系、乡镇(街道)政府作为行政体系的末梢与社区自组织之间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制约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基本结构性关系。这三重关系中存在着的“梗阻”,导致了“选择性下移”“形式化下移”和“非均衡性下移”等现象,治理重心下移改革并未完全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从厘清基层政府间的层级职责关系、创新“条块”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格局等方面疏通“梗阻”,使治理重心在基层真正落地生效。
  • 李忠汉
  • 全文[ PDF 1203134.0 MB ] 2021.6(6):75-84  共有 1236 人次浏览
  • 从行政管控走向风险治理:中国风险应对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逻辑
  • [摘要]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让中国公众感受到了风险社会的洗礼与挑战。如何有效地建设国家风险治理体系,提升风险治理能力,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能的风险应对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结合西方风险社会和风险治理的相关理论,本文回顾了中国风险应对体系建设先后经历的行政管控、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应急治理和风险治理五个阶段,对每个阶段在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工具和治理理念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这五个阶段的四大发展趋势,即治理主体从单中心走向一核多元,治理对象从单一风险走向综合风险,治理工具从简单走向丰富,治理理念从以“个案事件”为中心走向以“系统风险”为中心。同时,本文对强调市场失灵、舆论应对和利益集团的西方传统的风险应对体系建设的“三角理论”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的风险应对体系建设发展的逻辑,提出应当将其重构为包含党政体系的风险自主性、市场转型的风险重构以及社会群体的风险感知的“新三角理论”框架。结合我国风险应对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本文还从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四个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风险治理体系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优化当代中国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 刘鹏
  • 全文[ PDF 1436946.0 MB ] 2021.6(6):85-96  共有 502 人次浏览
  • 中心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以近代中国社会中心力量转换为中心...
  • [摘要]在中国这个超大型的国家和社会中,从古至今都存在一种居于中心地位、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的社会中心力量。作为中心主体,它通过对中心理念、中心制度和中心过程的形塑,构建了一种中心主义的国家形态,也因之成为中国这个中心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机制。晚清之际,在士大夫分化蜕变后,近代军队以其现代性和组织性暂时充当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中心力量,实现了社会中心力量从传统到现代的第一次转换,即从士大夫到近代军队的转换。民国成立10年之后,国共两党的崛起,使社会中心力量由近代军队向政党的转换成为必然。但是,国民党取代北洋军事集团,仅是社会中心力量从传统到现代第二次转换的过渡阶段,即半政党半军队阶段;共产党最终取代国民党,才完成了社会中心力量第二次转换和中国中心主义国家的现代转型。两次转换都体现了中心主体、中心理念、中心制度和中心过程的变革和发展,清晰地彰显出中心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变迁逻辑。社会中心力量的存在及其转换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乃至中国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文尝试为理解中国政治给出一种贯通式、整全性的新解释,为认识国家现代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 王续添 辛松峰
  • 全文[ PDF 2398628.0 MB ] 2021.6(6):97-115  共有 653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技术政治学的两个关键时刻
  • [摘要]近十年来,“技术”从人类文明史舞台的幕布背景走到舞台中央,成为当代世界的关键词之一。技术政治学是考察当代世界变局的一个新兴视角。自五四运动以降,“赛先生”(科学)成为中华文明在现代境况下自我展开的核心关键词之一,然而,技术却仍然长时期退隐在时代舞台的幕布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性地构成了当代中国技术政治学的两个关键时刻:在这两个时刻中,技术从“熟悉性迷雾”中显露出来,渐次成为影响乃至塑造政治的一个主导性力量。尤其是新时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内核的中国技术政治学方案,构成当代世界与“美国优先”观念相抗衡的一个卓绝努力。在更深的政治哲学层次上,当代中国技术政治学的演进,标志着中国所呈现出的独特的文明性性格。面对行星层面的急剧熵增,面对人类纪的严峻困境,当代中国的技术政治学实践,已积极催生出诸种“负熵性工业”,从而标志着一条替代性的“负人类纪道路”。
  • 吴冠军
  • 全文[ PDF 1544378.0 MB ] 2021.6(6):116-127  共有 717 人次浏览
  • 技术革命驱动政党转型发展:历史逻辑与当代演绎
  • [摘要]从18世纪至20世纪,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技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同时,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政党先后经历了三次政党转型发展,即从近代权贵党到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再到现代大众型政党,再到战后全方位党。其中的时空契合与内在关系表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导致相应的产业革命、政党政治变革与政党转型发展,技术革命是推动政党政治变革与政党转型发展的源动力与“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1世纪以来西方政党政治中频发的“黑天鹅”事件,正是技术革命驱动西方政党政治变革的当代演绎,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瓦解西方“卡特尔”化的政党政治,驱动新一轮政党转型发展。技术革命驱动西方政党转型发展的历史逻辑表明,科技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着政党组织结构与组织规模;信息技术直接制约着政党政治的透明度、公开性与开放性。然而,中外政党逻辑与政治逻辑不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们党的建设与政治发展的影响,绝非西方样式的政党政治变革与政党转型发展,而是“打铁必须自身硬”与党的“自我革命”问题。
  • 刘红凛
  • 全文[ PDF 1389307.0 MB ] 2021.6(6):128-139  共有 592 人次浏览
  • 市场、权力与腐败——兼评长期流行的“市场自发治腐论”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治理腐败理论日益受到诸如寻租腐败论、现代化腐败论等西方腐败理论的挑战。从自由主义角度来看,腐败不是自由市场的产物,而是管制的产物,是权力导致腐败。自由主义的治腐论走向“市场自发治腐论”,其思维方法和政策逻辑存在诸多缺陷,将权力与腐败的复杂关系简单化,否认人类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否认社会秩序的自在性和自为性统一,否认人类治理腐败行动的能动性。现实中国治理腐败,应超越阿克顿命题,按照治理腐败的客观要求和执政党的性质、特点,采取不同于“市场自发治腐论”要求的执政党动员型反腐模式。
  • 王传利
  • 全文[ PDF 1415958.0 MB ] 2021.6(6):140-150  共有 712 人次浏览
  • 政治制度评价的方法论
  • [摘要]政治制度评价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政治制度的奥秘不在虚幻的表象之上,而是隐匿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之中;政治制度不是既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政治制度是在一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内生演化的结果,制度评价应当站稳本国立场。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个好制度,实践是最终的裁判者。实践标准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社会和谐标准,三者内在一致,共同表征实践的不同侧面。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主体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最高标准;社会和谐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治理效能上的集中体现,是好制度的重要标准。政治制度评价,须坚持进步与正义相统一,进步优先于正义,反对抽象正义论;坚持效果与动机相统一,效果优先于动机,重视主观预期,关键看效果;坚持总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统一,总体标准优先于个体标准,不为个别意见所左右;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统一,反对西方中心论。
  • 陈曙光 蒋永发
  • 全文[ PDF 1300651.0 MB ] 2021.6(6):151-161  共有 527 人次浏览
  • 新中国政治学会的筹备历程
  • [摘要]从1949年到1980年跨度长达31年的时间里,新中国政治学会并不是空白,中国政治学会不必也不能接续到民国时期的同名团体,新中国政治学会有自己的起点。
  • 张永
  • 全文[ PDF 914441.0 MB ] 2021.6(6):162-169  共有 412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