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6期(总第155期)目录
  • [摘要]试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 李慎明(2)当代世界民主治理的主体复合体系 佟德志(14)全球信任赤字治理的中国视角 吴志成、李佳轩(24)政治话语的西方霸权:生成与解构 陈曙光(37)听书从事:中国早期的书写系统与官僚制形成 海云志(46)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宋雄伟、张婧婧、秦曾昌(57)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理论:历程、议题及趋势 李俊(75)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系 郑建君(89)压力传递与政策执行波动——以A省X产业政策执行为例 黄冬娅(104)《政治学研究》2019年刊文报告 《政治学研究》编辑部(117)《政治学研究》2020年总目录(122)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5):1-1  共有 2581 人次浏览
  •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这十分重要和及时。前些年甚至到现在,理论界和社会上对民主本身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多样的认识及多样的认同。比如:一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二说“讲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不是说民主没有问题,没有局限性”即说“民主是个不坏的东西”;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搞不好是个坏东西”。如果把民主放到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就会必然得出如下结论:在当代中国,对于最广大人民来说,人民民主是个好东西,资产阶级民主是个坏东西。民主既是国家形式,即政体;民主又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即国体。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有机统一,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的上位。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联系起来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思想。
  • 李慎明
  • 全文[ PDF 1411.0 MB ] 2020.6(5):2-13  共有 936 人次浏览
  • 当代世界民主治理的主体复合体系
  • [摘要]当代国家治理越来越体现为民主治理。民主治理吸纳了包括国家主体在内的各种主体,包括公民、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企业等,这就构成了民主治理的多元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形成了民主治理的复合体系。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网络治理、系统治理、合作治理、协同治理等治理模式的出现都是基于国家治理主体复合的结构,使得现代民主治理越来越体现为主体复合的体系。民主治理的主体复合体系加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同时,直接影响到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结构、规则、机制,应该在加强合力的同时防止治理的碎片化和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 佟德志
  • 全文[ PDF 1197.0 MB ] 2020.6(5):14-23  共有 828 人次浏览
  • 全球信任赤字治理的中国视角
  • [摘要]信任是国际交往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泛起,国家间信任赤字凸显,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信任赤字具体表现为全球信任积累不足、信任质量不高、信任发展不平衡以及信任关系不对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扩张、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不确定性、现有主权国家体系的不足、西方传统思维的固有缺陷、全球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等是造成全球信任赤字的主要原因。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积极倡导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完善危机缓冲机制,推动全球伙伴关系建设,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信任赤字的有效治理贡献了丰富的智慧和力量。
  • 吴志成 李佳轩
  • 全文[ PDF 1841.0 MB ] 2020.6(5):24-36  共有 783 人次浏览
  • 政治话语的西方霸权:生成与解构
  • [摘要]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西方政治话语伴随着它的主人走向了世界,基本主宰了人类的政治议程和政治活动,国际政治舞台迎来了西方政治话语的霸权时代。资本与权力的合谋,是西方政治话语走向霸权的关键密码。“拿实力说话”是通行的国际政治规则。在国际政治舞台,“谁在说”比“说什么”更重要,话语的主人比话语的真伪更关键。西方话语霸权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的形成机理:西方的发展优势借助学术包装,转化为话语优势;西方的话语优势借助越界本能,转化为话语空间优势;西方话语的空间优势借助资本逻辑和国家力量,转化为道路和制度的同质化过程。西方话语霸权,其终极目的在于塑造一元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哪里有霸权,哪里就有反抗。终结西方话语霸权,理所当然成为当今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一部分。但霸权从来不会自我终结,终结话语霸权的力量只能从外部成长起来。展望21世纪,走向美美与共的国际话语时代,希望在东方,东方的希望在中国。
  • 陈曙光
  • 全文[ PDF 1238.0 MB ] 2020.6(5):37-45  共有 1071 人次浏览
  • 听书从事:中国早期的书写系统与官僚制形成
  • [摘要]具有文本化取向的书写系统是早期中国官僚制形成和中央集权国家治理能力扩张的基础。通过对先秦时期刑律实施、人口统计、土地丈量、税赋征收、政令发布、盟誓契约、著史作册等方面的考证发现,伴随着大一统国家的来临,文字书写技术日渐演进并渗透到行政管理各个领域,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政府透过官僚体制向社会基层和边远地区渗透扩张的直接治理能力。同时,行政领域经由书写存留下来的庞大档案资料的可征引性、文士阶层对书写能力的掌握和经典文本所蕴含的礼法规则精神,共同塑造了此后两千多年以文治国的治理传统。
  • 海云志
  • 全文[ PDF 1746.0 MB ] 2020.6(5):46-56  共有 657 人次浏览
  •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 [摘要]国家治理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然而,其话语体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结构化的政策产物,而是一个大规模的、复杂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协调系统。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报告、以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具有历史与文化情境的政治话语,提出由“语词、概念与主题”组成的话语分析框架,尝试廓清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识别重要的个体特点、局部特征与系统层面的规律,回答政治话语体系中个体与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关系和演化形态,为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创新奠定坚实的意义基础。
  • 宋雄伟 张婧婧 秦曾昌
  • 全文[ PDF 5107.0 MB ] 2020.6(5):57-74  共有 756 人次浏览
  •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理论:历程、议题及趋势
  • [摘要]民主理论诞生于民主实践,又指导着民主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理论发展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世纪之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关键时期,其间的系列民主制度创新实践助推了民主理论与知识的累积性发展。学术界着重对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等主要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抑或争论,甄别和厘清了相应民主理论议题的核心和实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理论发展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既有民主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也有不同民主思想碰撞下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坚持和完善,更有理论界围绕民主理论问题的不断反思超越。中国民主理论研究在议题、视角、方法和立场上都日趋成熟和完善,呈现出从理想感性向务实理性、从宏观价值层面向中观或微观技术层面、从规范向规范与实证相结合、从话语体系的“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等发展趋势。
  • 李俊
  • 全文[ PDF 1845.0 MB ] 2020.6(5):75-88  共有 752 人次浏览
  • 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
  • [摘要]美好生活是个体基于一定生活标准对其当下生活状态所形成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与评价结果,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群众的主导需求。本研究以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作为测量人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核心变量指标,开发和编制了测量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调查问卷;并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201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公民对美好生活感知的评价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各分量表及具体维度的得分比较上,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同时,有关“三感”关系的模型检验结果还发现:获得感是幸福感形成的重要基础,安全感同时发挥了中介和调节的影响作用,在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扮演了“连接器”和“催化剂”的角色。
  • 郑建君
  • 全文[ PDF 1639.0 MB ] 2020.6(5):89-103  共有 889 人次浏览
  • 压力传递与政策执行波动——以A省X产业政策执行为例
  • [摘要]目标考核责任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层层下达考核目标并强化官员的激励和压力来保障政策的执行。在官员激励受到削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日益依靠自上而下的压力驱动。A省X产业政策执行的案例说明,如何传递压力是影响政策执行及其波动的重要因素。政策优先度、量化程度和执行监控机制等构成了政策执行的结构性约束,塑造不同的压力强度并导致政策执行的不同效力。但在结构性约束不变的情况下,压力的强度也并不稳定和确定。传递压力的不同微观机制,即对压力的不同传达、激发、把控和拿捏,甚至不同官员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偏好,都会对压力的传递产生影响,使得政策执行处于波动中。压力传递的方式和力度与制造压力的结构性约束同样重要。
  • 黄冬娅
  • 全文[ PDF 1800.0 MB ] 2020.6(5):104-116  共有 1146 人次浏览
  • 《政治学研究》2019年刊文报告
  • [摘要]为清晰地展现《政治学研究》这一学术平台的面貌,促进政治学学科建设和编研学术共同体的成长,也为提高《政治学研究》编辑过程的透明度,本刊编辑部对2019年度发稿(共六期)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形成了2019年《政治学研究》刊文报告。
  • 《政治学研究》编辑部
  • 全文[ PDF 1035.0 MB ] 2020.6(5):117-121  共有 545 人次浏览
  • 《政治学研究》2020年总目录
  • [摘要]学科省思政治学中的民族议题 周平∣第1期“一体双权”:中国政治学的一个分析框架——与景跃进教授商榷和对话 肖滨∣第1期政治话语分析的基础理论阐释:理论前提、问题域与实践性诠释 亓光∣第1期政策科学的演进逻辑与范式变迁 郑石明∣第1期自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秩序及中国调适 荆学民、于淑婧∣第2期政治科学预测方法研究——以选举预测为例 王中原、唐世平∣第2期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要义与理路 赵中源、黄罡∣第3期国歌认知与国家认同构建的实验政治心理学研究 王海洲、潘雯菲∣第3期理论新知中国的国家成长“早熟论”辨析——以关系叠加为视角 徐勇∣第1期历史政治学的功能分析 杨光斌、释启鹏∣第1期学科视野中的历史政治学:以历史社会学、政治史、比较政治学为参照 姚中秋∣第1期“公共”的再发现:意志论与利益论政治代表观的整合 谭安奎、张旭斌∣第1期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演进的历史逻辑 苏曦凌∣第2期中华民族的政治意义 唐勇∣第3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原理探析 张桂林∣第4期制度背离:基于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关系的学理阐释 仇赟、麻宝斌∣第4期政治监督常态化:反腐战略优化路径与对策 蒋来用∣第4期构建反支配的权力体系:关于权力反腐败概念的新阐释 彭斌∣第5期中国协商政治的“民主性”辨析——一种协商民主理论建构的尝试 刘九勇∣第5期集合权力:多元赋能与分工协同——县委书记权力结构研究 徐彬、仲帅∣第5期试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 李慎明∣第6期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宋雄伟、张婧婧、秦曾昌∣第6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理论:历程、议题及趋势 李俊∣第6期治理绩效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 郁建兴、任杰∣第1期制度、政策与效能:国家治理探源——兼论中国制度优势及效能转化 燕继荣∣第2期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国家责任与国家治理 杨嵘均∣第2期走向环境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詹国彬、陈健鹏∣第2期地利分配秩序中的农民维权及政府回应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征地农民上访为例 田先红∣第2期乡村振兴进程中协商民主嵌入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 张等文、郭雨佳∣第2期论健全下情上达机制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马德普∣第3期国家治理、农地制度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王敬尧、王承禹∣第3期精准扶贫背景下国家权力与村民自治的“共栖” 章文光、刘丽莉∣第3期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中国农村扶贫脱贫实践过程研究 丁建彪∣第3期中国之治的深圳样本:一个纵向共演的理论框架 倪星、郑崇明、原超∣第4期避责与剩余控制权:决策避责类型及治理研究 许玉镇∣第4期以党委重点任务为中心的纵向政府间治理研究 高翔、蔡尔津∣第4期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放管服”改革:动力机制、运作逻辑与未来展望 陈水生∣第4期治理主体行动逻辑的“四维分析框架”——兼论乡村治理中乡镇政府行动逻辑演变及趋向 李齐、李松玉∣第4期社会整合与“条块”整合: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双重逻辑 赵聚军、王智睿∣第4期一线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机制调整与实践基础 杜鹏∣第4期群众性与法治化:信访制度改革的张力及其反思 刘睿∣第5期从“粗糙的摆平”到“精致的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衰变及其治理转型 韩志明∣第5期冲击与回应:突发事件中的治理现代化进程 王伟进∣第5期比较视野政党代表性危机与西方国家民粹主义的兴起 高春芽∣第1期当政治遇上历史:比较历史分析方法(CHA)介绍 黄杰∣第1期“变中求统”:大一统政治思想研究中的语境与逻辑问题 林毅∣第2期“经营村庄”:项目进村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 李祖佩、钟涨宝∣第3期当代功利主义公共利益思想论析 刘舒杨∣第3期国家间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分析 李路曲∣第5期公司型政党在西方的兴起:原因、影响与走势 张建伟∣第5期国家认同的建构:秦“以吏为师”政策的历史考察 李雅雯∣第5期当代世界民主治理的主体复合体系 佟德志∣第6期全球信任赤字治理的中国视角 吴志成、李佳轩∣第6期政治话语的西方霸权:生成与解构 陈曙光∣第6期听书从事:中国早期的书写系统与官僚制形成 海云志∣第6期实践维度公众的政府满意向政府信任的转化分析 王浦劬、孙响∣第3期竞争还是共生?政策传播渠道关系演变研究——基于19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杨君、陈莹晶∣第3期娱乐与政治:受众娱乐偏好对网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2017的分析 林奇富、殷昊∣第5期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系 郑建君∣第6期压力传递与政策执行波动——以A省X产业政策执行为例 黄冬娅∣第6期学术资讯《政治学研究》编委会2019年年会会议综述 高翔∣第2期政治发展与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黄金辉、路顺∣第2期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余丽∣第4期《政治学研究》2019年刊文报告 《政治学研究》编辑部∣第6期
  • 《政治学研究》编辑部
  • 全文[ PDF 373.0 MB ] 2020.6(5):122-124  共有 1020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