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2023年第1期目录
  • [摘要]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题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位与路向......徐勇(3) 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包心鉴(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基础......吴志成(24) 在民族复兴中改进民族问题的治理......周平(3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定位、体系建构与基本进路......张贤明(42) 学术前沿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民心政治学”......郭道久 张郁(51) 贫困与共同富裕的制度逻辑——明长城沿线制度性贫困的成因与治理......潘墨涛 周绍杰 翟天豪(61) 论社科学术期刊的政治传播功能......刘普 刘文科(72) 国家治理 行政升格如何调适府际关系——历史演进、学理类型与作用机制......臧雷振 张冰倩(83) 发展与秩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治理与法律治理......陈尧(96) 寻找部门合成的“最大公约数”——政府机构改革中的集成逻辑研究......刘杰(109) 基层治理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变化:基于政党功能视角......陈家喜(122) 从简约治理走向科层治理:乡村治理形态的嬗变......董磊明 欧阳杜菲(133) 学术资讯 中国政治学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暨2022年会长会议综述......杨抗抗(147) 观世界之变,察大国兴衰,解民主之谜——评《民主观与发展路: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政治学》......卢春龙 (151)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257273.0 MB ] 2023.1(8):1-2  共有 1139 人次浏览
  • 2023年第2期目录
  • [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稿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维护”的决定性意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李慎明(3) 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复合逻辑与全面发展……佟德志(39) 以民主促民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生逻辑……张等文 刘绍覃(49)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重要论述的整体性逻辑……蒋英州 刘芳(61) 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的政治启示……孙夺(74) 学术前沿 竞争性选举:功能、弊端与可替代性选择……马德普(88) 新时代党政关系的新发展:基于“六位一体”的新型党政统合关系……刘鹏 李海林(101) “民心政治”的实践与表达——兼论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拓展……刘伟 肖舒婷(113) 将人民带回中国政治研究汪仕凯(129) 从组织社会到建设社会:党领导社会建设百年实践的底层逻辑……褚松燕(140) 学术资讯 警惕翻译作品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评潘佐夫《毛泽东传》……朱隽(152) 大变局时代世界政党政治的中国观照——评《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2021—2022)》……柴宝勇(161)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阐释与实践方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高端研讨会综述……李熠(165)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256404.0 MB ] 2023.2(8):1-2  共有 738 人次浏览
  •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维护”的决定性意义——学习习近...
  •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性,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较为全面论述了“两个维护”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深入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定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经验;坚定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就要从思想理论上弄清马克思主义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特别是人民群众与党的领袖的关系;习近平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个时代培养出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比较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任期制,更加坚定“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的自信。
  • 李慎明
  • 全文[ PDF 4595414.0 MB ] 2023.2(8):3-38  共有 527 人次浏览
  •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位与路向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为政治学研究提供指引。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决定的:一是基层治理在超大规模单一制国家结构中的基础地位;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即通过从中央到基层底部“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将所有人都纳入国家组织体系中,并以为每个国民提供良好的服务获得国家认同。二是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现代化,即通过建立具有现代指向的“横向到边”的社会自我治理体系,促进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三是在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向。
  • 徐勇
  • 全文[ PDF 1033656.0 MB ] 2023.1(8):3-12  共有 762 人次浏览
  • 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 [摘要]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制度链条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居于根本性重要地位、具有全局性重要功能,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彰显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确保人民主权的重要制度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制度载体的民主选举,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有效路径和根本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民主立法、实现良法善治的重要制度载体。通过民主立法促进科学立法,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首要环节和根本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加强民主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重要制度载体。充分发挥人大民主监督功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防止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重要措施和根本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内在地要求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有机融合起来,实现“重要制度载体”和“重要制度平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包心鉴
  • 全文[ PDF 1182537.0 MB ] 2023.1(8):13-23  共有 470 人次浏览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基础
  •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天下一家的世界观照、和合共生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义利兼顾的价值规范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些思想文化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伟力,而且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 吴志成
  • 全文[ PDF 1181026.0 MB ] 2023.1(8):24-33  共有 404 人次浏览
  • 在民族复兴中改进民族问题的治理
  •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将中华民族凸显于国家发展进程核心地位的同时,也将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的关系前所未有地凸显,为民族问题治理提出了目标指引,也提出了民族问题治理需要根据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进行改进的要求。民族问题治理只有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谋划和布局,才能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效发挥助力作用。因此,民族理论也必须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而进行创新,从而将民族理论创新问题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格局之中。
  • 周平
  • 全文[ PDF 817826.0 MB ] 2023.1(8):35-41  共有 436 人次浏览
  •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复合逻辑与全面发展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改革由“中心”走向“全面”的结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命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主新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一致性,有机统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并在新时代契合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合力效应。中国民主政治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处理好民主复合结构的各要素关系,发挥合力效应,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佟德志
  • 全文[ PDF 961480.0 MB ] 2023.2(8):39-48  共有 422 人次浏览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定位、体系建构与基本进路
  • [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新时代全面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中明晰价值定位、构建完备体系、探索基本进路。就价值定位而言,既要在历史传承和现实需求中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又要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框架中把握协商民主的发展目标;就体系构建而言,要从广泛多层制度化切入,统筹推进七大协商的协商民主体系,并通过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为协商民主体系提供制度支撑;就基本进路而言,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展现专门协商机构在协商民主中的独特优势与示范效应,搭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实平台。
  • 张贤明
  • 全文[ PDF 1074950.0 MB ] 2023.1(8):42-50  共有 347 人次浏览
  • 以民主促民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生逻辑
  • [摘要]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 张等文、刘绍覃
  • 全文[ PDF 1487931.0 MB ] 2023.2(8):49-60  共有 378 人次浏览
  •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民心政治学”
  • [摘要]收入分配是目前共同富裕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理解共同富裕不能仅限于经济视角,更需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要素,以其独特的“民心政治学”为视角对共同富裕予以考察。本文立足“民心政治学”视角,遵照识民心、顺民心和聚民心的逻辑分析党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党通过抓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走群众路线来识别共同富裕乃民心所向;构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分步走的基本战略安排下,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精神文化富裕等具体措施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凝聚民心。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其“民心政治学”的过程。
  • 郭道久 张郁
  • 全文[ PDF 1237446.0 MB ] 2023.1(8):51-60  共有 456 人次浏览
  • 贫困与共同富裕的制度逻辑——明长城沿线制度性贫困的成因与治理
  • [摘要]中国内部不同区域的贫困有其独特的制度逻辑。本研究以贫困与共同富裕的制度逻辑为切入点,探讨了明长城沿线制度性贫困的成因与治理。本研究认为,长城实质上是一种在国家政权影响和调整下,在国家战略层面实行的有目的隔离与有计划开放的制度体系,包含规则内的正式制度以及规则外的能够提高个体收益的非正式制度。伴随边疆内陆化,明长城军事功能不断下降,政治秩序得到强化,经济管理不断正规化,非正式制度逐渐消亡,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暴露出资源禀赋较匮乏的本相,最终表现出近现代该区域的整体性贫困。通过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搬迁、集体组织发展、对口支援与行业扶贫等已有的治理实践,本研究得出未来长城沿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根本治理逻辑。
  • 潘墨涛 周绍杰 翟天豪
  • 全文[ PDF 1470679.0 MB ] 2023.1(8):61-71  共有 466 人次浏览
  •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重要论述的整体性逻辑
  • [摘要]从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来看,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风险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多源性与联动性交织的整体性特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也就成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方法与关键环节,从而达到凝聚民心与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的意识形态工作目的。意识形态风险的整体性特点也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性,即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需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策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统合意识形态安全与其他安全,建构起意识形态工作总体格局。这就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重要论述“怎么认识—怎么处理—怎么做好”的整体性逻辑理路,充分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结合的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蒋英州、刘芳
  • 全文[ PDF 1438301.0 MB ] 2023.2(8):61-73  共有 293 人次浏览
  • 论社科学术期刊的政治传播功能
  • [摘要]社科学术期刊既是重要的学术传播媒介,也是重要的政治传播媒介。做好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更好发挥社科学术期刊的政治传播功能。社科学术期刊具有的政治属性、价值属性、媒介属性、公共属性,构成了更好发挥政治传播功能的独特优势。强化政治认同,创新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传承中国文化,是新时代发挥社科学术期刊政治传播功能的新要求。坚持政治与学术、一元与多样、守正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新时代社科学术期刊政治传播功能的实现路径。更好发挥社科学术期刊的政治传播功能,对于研究阐释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刘普 刘文科
  • 全文[ PDF 1244980.0 MB ] 2023.1(8):72-82  共有 212 人次浏览
  • 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的政治启示
  • [摘要]列宁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核心内容,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思想。这一思想从如何克服与超越无产阶级自发性这一问题展开,认为工人阶级“最初碰到”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工人阶级的自发性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运动。只有在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下,通过“自我革命”等方式摆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发展出“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无产阶级才能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执政条件下,尤其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面对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的长期存在,列宁更加重视严格管党、治党、清党的问题,在党的组织建设中注重区分究竟是为了“个人好处”入党还是为了“共产主义”愿意“自我牺牲”而入党,制定严格的党员标准,通过增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组织性、纪律性来解决“谁战胜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对推进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孙夺
  • 全文[ PDF 1831132.0 MB ] 2023.2(8):74-87  共有 284 人次浏览
  • 行政升格如何调适府际关系——历史演进、学理类型与作用机制
  • [摘要]将组织或个体从既定行政级别突破常规编制的提升是中国政府管理体制中独特的现象,在此被界定为行政升格。行政升格是解决地方政府组织或个体发展空间受限、资源支持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路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实践和政策工具。本文首先从不同维度下行政升格的发展现状出发,提炼其外显性特征与内隐性秩序,并基于其差异化改革趋向和政策扩散过程将其概念化为三种类型:自下而上—试点激励型、上下交织—扩散调适型、自上而下—扩散约束型。进而探究其调适府际关系的独特作用机制:即宏观上缓解府际关系结构性张力;中观上以空间同侪效应激励横向地方竞争、改善纵向府际协同机制;微观上弥合纵向政府间信息不对称,形成相互嵌构的府际关系调适网络。在此基础上管窥国家治理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适用性、渐进性、务实性和目标导向性逻辑。研究结论在理论层面展现出中国政府治理借助行政升格这一政策工具的灵活配置,超越韦伯式官僚制的固化,促进府际关系的生机和活力,蕴含独特的中国政治智慧,并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国际化传播与理论化提炼提供新的素材和分析视角。
  • 臧雷振 张冰倩
  • 全文[ PDF 1637165.0 MB ] 2023.1(8):83-95  共有 255 人次浏览
  • 竞争性选举:功能、弊端与可替代性选择
  • [摘要]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市,在当今世界的政治话语中,竞争性选举一方面常被一些人寄予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一些批评者又对其所履行的现代政治功能重视不够。竞争性选举的政治功能主要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功能、政治权力和平更替功能、一定程度的民众诉求表达功能和一定程度的权力约束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特定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国家等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竞争性选举会带来治理低效、政治动荡、社会失序和国家分裂等危险。此外,竞争性选举还有自身固有的局限和弊端,如强大利益集团问题、选民信息不足问题、身份政治问题、规则自身的问题,以及多党轮流执政带来的问题等。不具备条件的后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这种制度,但应该并能够通过制度创新更好地实现竞争性选举所承担的现代政治功能。
  • 马德普
  • 全文[ PDF 1700924.0 MB ] 2023.2(8):88-100  共有 366 人次浏览
  • 发展与秩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治理与法律治理
  • [摘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时期的治国理政实践,决定了政策治理的主导作用,而将发展成果确立为社会秩序的法律治理也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两者经历了从主辅关系到政策治理优位、法律治理保障的变化,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政策治理通过政策动员、组织执行和纪律约束实现发展目标,法律治理通过党领导的立法和科层执行实现秩序目标,并进一步在政策治理法律化、法律治理政策化中实现双重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策治理和法律治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长期的社会稳定,是中国之治的治理原因。本文从理论上解答了政策治理与法律治理之间的张力,分析了两者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功能、机制及关系。这一研究与西方法治中心主义的国家治理形成了对话,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国家治理理论框架。
  • 陈尧
  • 全文[ PDF 1524176.0 MB ] 2023.1(8):96-108  共有 266 人次浏览
  • 新时代党政关系的新发展:基于“六位一体”的新型党政统合关系
  • [摘要]在中国的政府运行过程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将其政治理念和逻辑贯穿到国家行政体系的结构与运行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现代的理性科层制国家。本文基于对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关系的分析,发现一方面执政党通过“六位一体”的体系来领导行政过程,另一方面行政体系又享有“被嵌入的自主性”,在中微观的行政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政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执政党主导基础上的新型党政统合体系。
  • 刘鹏、李海林
  • 全文[ PDF 1444093.0 MB ] 2023.2(8):101-112  共有 283 人次浏览
  • 寻找部门合成的“最大公约数”——政府机构改革中的集成逻辑研究
  • [摘要]在我国政府治理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在“集成”逻辑的引导下,不断走向科学化、高效化。集成改革就是通过机构的集中将原来分散在若干个部门的相关职能集中到某一个部门行使,从而提高履职效能。基于对部门职能的不同定位,实践中形成了大部门集成、专部门集成、流程部门集成以及平台+部门集成四种模式。这四种集成模式遵循职能性质-组合方式-部门形态的集成逻辑链条,体现了政府职能合并、机构重组、流程再造的递进关系。每一种模式都有着其优势与限度,未来要把握不同集成方式的应用场景及其相互组合的机制设计,推动各类集成模式更好地平行与互补,实现融合与超越,以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 刘杰
  • 全文[ PDF 1549720.0 MB ] 2023.1(8):109-121  共有 253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