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研互动

聚焦“十四五”规划和政治学学术前沿——《政治学研究》2021年华北地区中青年作者座谈会综述


2021年4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开局‘十四五’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暨《政治学研究》2021年华北地区中青年作者座谈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主办单位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40余位学者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政治学研究》主编张树华研究员、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教授,北京大学王浦劬教授、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南开大学朱光磊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高建教授、《政治学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王炳权研究员、《新华文摘》编审胡元梓、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孙涛教授,以及《中国行政管理》、《天津日报》、《天津社会科学》等报刊杂志的编辑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国家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公共行政前沿、论文选题与刊物要求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

当今世界正处于最危险、最严峻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世界怎么办?从国内层面讲,“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提出更高要求,政治学人要直面这一现实。新时代政治学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如何把握政治学研究主题?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与话语体系?这些都是政治学学者应关注的问题。与会学者提出,时代是把握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基本依据,而判断时代的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新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是时代赋予政治学学者的使命。新中国七十余年和建党百年以来,中国的成功实践冲破了西方的逻辑教条和理论束缚,创造了一系列历史奇迹,中国政治学人要讲清中国政治学背后的学理、道理和哲理,要增强中国政治学的自主性和原创性。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学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要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在历史变革进程中构建新型现代国家。中国新型现代国家构建的历程表明,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在深化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完善。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本土话语体系构建具有学术和政治功能,要破除求证于西方的态势,诠释中国之治。

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是近年来政治学研究的热点,这契合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新要求。从学术的角度看,国家治理的兴起对国家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与创新就是一个构建新型现代国家的过程,同时完成了相关知识的生产。有学者从权力视角出发,根据基础性权力和专制性权力的强弱区分四种类型的权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权力的三个维度及相应的国家流派,并尝试构建新的国家理论和解释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国家。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研究国家问题的理论指导。有学者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出发,提出经济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分析,认为家庭始终是基层治理的一个“终端”;在国家连接社会组织体系由单位组织变为党组织和社区组织后,基于小区物权、社区产权和社会责任的分配过程印证了传统的生产——分配分析框架仍然适用。有学者在分析马克思等人对资本主义国家不平等现象的揭露和未来平等社会构想的基础上指出,当今西方国家因为收入分配、机会、信息等原因导致的不平等加剧进一步导致民粹主义泛滥、政治信任危机和身份政治加剧,而中国的政务服务现代化等具体改革措施则有助于推动社会阶层平等关系建构。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发,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国家治理框架中,政府、社群、媒介、专业机构、公众是由“信息”连接在一起的动态系统;在数字时代的国家——社会关系中,技术赋能“国家”与“社会”,信息成为国家能力的核心机制。也有学者提出中国国家治理不可作西方的“留声机”,而是要立足于中国实践,发掘中国特色与经验,构建中国自己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

三、公共行政前沿

作为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学在近十几年获得快速发展。虽然从学科上,公共管理被列入管理学门类,貌似与政治学有一定距离,而实际上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就是相当一部分政治学学者在开展公共行政方面的研究。其中我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公共行政研究的前沿问题都是这些政治学学者研究的热点。

有学者认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要经历由只讲政府职能到职能与职责并提,再到政府职能与职责制度化,最终建立清晰的政府职责体系,才能实现政府职能的具体化和清晰化,因此政府职责体系是职能职责转变的制度化成果。有学者认为传统的政府监管中市场类中介往往被忽视,并通过对市场类的中介组织参与政府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可从政府、中介机构和目标企业三方面提升中介机构参与监管的有效性。有学者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角度提出在官僚体系中设立超脱于部委的正式机构,有助于改革中全局性利益的保障,并使央地互动显现出“块—条—块”关系的新型互动模式。还有学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预算对绩效生产的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导致当前的政府绩效管理中存在预算过程与绩效生产过程的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此外,有学者从行政区划与基层治理结合点出发,提出要整治城市“插花地”、调整城乡结合部街镇区划、街道办“去派出化”等。

四、论文选题与刊物要求

针对当前广泛存在的期刊找不到合适的文章、作者的文章发不出去的现象,刊物方普遍认为只有真正的研究成果才能获得发表。

与会学者普遍强调好的研究成果源于好的研究问题。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选好题;而问题来自党、政府和人民所关心的重点;对“问题”把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讲清楚问题什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析问题的内在和外在逻辑关系、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选择问题时,要多关注交叉学科,追踪学术前沿。至于围绕问题展开的研究过程,则要避免案例研究理论深度不够、定量研究常识化等现象。与会学者特别强调,研究和写作要高度关注学术史,梳理清楚学术前史才能避免“编”论文现象;写作规范非常重要,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往往因为语言表达不顺畅、犯常识性错误等问题而影响发表,研究者语言表达一定要过关,形式逻辑不要有问题,文章的可读性才强。

与会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政治学正处于转型期,相关学科发展迅速,政治学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由小政治学向大政治学的转变。此外,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政治学研究》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一直在为中国政治学的转型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作者:郭道久、张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市,3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