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2期(总第163期)目录
- [摘要]目录新时代政治思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李慎明(3)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孙学玉(21)学术前沿族与群: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与当代价值——以关系叠加为视角...徐勇 王美娜(31)利益吸纳人情:城市基层腐败的社会交换逻辑...董石桃 彭雪灵(38)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郑石明 邹克 李红霞(52)核心话语与话语框架:论美国涉华舆论的话语建构...汤景泰 史金铭(66)民主问题研究对“民主失效”与“反对民主”问题的辨析——针对“民主发展=西方化”命题的两个反思维度...林毅(78)中国协商民主为什么真?——以标准、条件和效能为视角的分析...王红艳(92)数字治理数字政府的技术资本侵蚀问题论析...许开轶 谢程远(103)技术赋能与复杂性化约——基于“健康码”的分析...张权 黄璜(115)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论新发展阶段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坚持和发展...石镇平(127)论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视野与现实需要...刘书林(138)论新发展格局的“独特优势”...孙宗伟(150)学术资讯展现新时代中国政治学者自信自强的学术担当——读《制度兴衰与道路成败:世界政治比较分析》...吴志成(160)以边疆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读后...王浦劬(163)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275139.0 MB ] 2022.2(7):1-2 共有 2143 人次浏览
|
|
- 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1期(总第162期)目录
- [摘要]目录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理论的发展:超越与重构景跃进(3)检验真假民主的试金石辛向阳(10)中国民主模式的理论表述问题杨光斌(16)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战略选择佟德志(21)国家建设以双重革命构建新型现代国家——基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分析陈军亚王浦劬(29)社区里的国家:国家行为的转变与社会传统的底色——以英美国家的百年实践为例吴晓林(44)党的建设领导权:基于中国实践的权力类型学研究姚中秋(58)政党引领的权力监督模式:生成逻辑与内在机制王锐倪星(70)适度规模与有效领导:地方党委常委会规模的逻辑向杨(82)学术前沿公共性的本质:共同体协作罗梁波(94)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理性、变革逻辑与实践形态赵中源黄罡邹宏如(106)多元政绩竞赛:中国地方官员晋升的新解释陈科霖谷志军(117)学科建设共存分析与比较政治学研究高进霍丽婷(129)政治学理论建构中的经验、历史与逻辑——对历史政治学发展的一项阶段性评估 张树平(142)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7):1-2 共有 2739 人次浏览
|
|
- 《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3期(总第164期)目录
- [摘要]目录研究阐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燕继荣王江成(3)试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能力基础——兼论规划治国与规划治党...祝灵君(14)中国共产党坚持天下胸怀的理论与实践...吴志成刘培东(23)学术前沿民族与政治的纠缠及政治学的认知...周平(37)民众“心中”和“眼中”的腐败——框架阐释理论视角下民众腐败感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徐法寅(49)中国公共政策调适性稳定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陈水生祝辰浪(61)统筹发展和安全:概念演化与理论转化...钟开斌(74)统领式改革:新时代党政体制的结构功能分析——基于A省的案例研究...王清刘子丹(88)思想史研究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孙晓春(97)经验的归经验,规范的归规范——如何走出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危机...黄晨(106)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及其时代弘扬...吴潜涛沈茹毅(115)伟大建党精神政治功能研究——基于政党理论视角的分析...柴宝勇黎田(125)治理研究项目化治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县域政府行为研究...田先红(136)智慧政治语境中市域社会治理的逻辑与路径优化...赫曦滢(148)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255452.0 MB ] 2022.3(7):1-2 共有 2027 人次浏览
|
|
- 《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4期(总第165期)目录
- [摘要]目录
政党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辨识维度与遵循逻辑...张明军(3)
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生成的时空语境...柳宝军(14)
治理研究
广义政府及其功能性分权...陈国权、皇甫鑫(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汪仲启(37)
算法治理:21世纪的公共管理现代化与范式变革...张敏(50)
示范:政策高位推动的工具——基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实证研究(2008—2019)...刘志鹏 高周易马亮(63)
学术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社会思潮——阶段与本质...郭忠华(76)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行政争议关系——基于2011—2020年全国行政复议数据的分析...李月军(89)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结构及特征初探...郑建君、赵东东(103)
信任、制度化与科学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决策中的专家参与...陈玲、孔文豪(1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溯源与当代建构...彭新武(133)
研究方法
中国政治学实证研究的反思与探索...刘金海(144)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237125.0 MB ] 2022.4(7):1-2 共有 1166 人次浏览
|
|
- 《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
- [摘要]目录
国家治理
超越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共同富裕治理体系郁建兴刘涛(3)
数字治理生态:数字政府的理论迭代与模型演化孟天广(13)
国家资源下乡与基层全过程民主治理——兼论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路径桂华(27)
平台化运作的整体性政府——基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个案研究孙志建(39)
纪检监察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公权力监督思想研究张桂林(49)
监察委员会报告专项工作的监督定位与实践样态杨恩泰(61)
比较政治
试论美国现实的宪政危机及困境——基于2016年以来政党政治演变的考察周淑真穆若曦(73)
资本的霸权与国家的兴衰——大变局时代西方国家的困境及其根源谢长安(85)
学术前沿
国家规划引领国家发展——基于国家五年规划的政治学分析殷冬水周光辉(99)
比较历史政治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文化探析卢春龙严挺(113)
中国科层制的情感属性:源流、定位与比较徐明强(127)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县域图景:成就与挑战凌争(138)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164510.0 MB ] 2022.5(7):1-2 共有 1200 人次浏览
|
|
|
|
- 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
- [摘要]二十大报告是党夺取新时代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准确理解报告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把握“六个必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和灵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坚持自我革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三个务必”,永葆党的革命性、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进公正合理的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李慎明
-
全文[ PDF 2007376.0 MB ] 2022.6(7):3-18 共有 403 人次浏览
|
|
- 超越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共同富裕治理体系
- [摘要]本文选取国际上两种重要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型国家与西方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作为“认知对比镜像”,论述我国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主要框架和特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数字化发展等多维角度阐释了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内涵。党政国家体系的高动员度、市场体系的高竞争度和社会的高活跃度,共同构成共富治理体系的多元驱动力量。与发展型国家和福利国家相比,共同富裕治理体系呈现出多目标特征,它综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绿色发展、文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等多元复合目标,从而超越了工业时代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治理体系。
- 郁建兴 刘涛
-
全文[ PDF 1218918.0 MB ] 2022.5(7):3-12 共有 703 人次浏览
|
|
-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辨识维度与遵循逻辑
- [摘要]执政的核心问题是促使民众对执政主体拥护和支持的各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需要从本质维度(党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向权威的转化)、价值维度(执政理念与目标)、模式维度(执政与领导的复合)、能力维度(执政能力现代化)、绩效维度(成本—收益帕累托最优)等视角予以探析。党的执政规律的理念是遵循而非创设,遵循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遵循的路径是坚持从执政的实然基础到应然目的,遵循的方式是坚持执政规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张明军
-
全文[ PDF 1218194.0 MB ] 2022.4(7):3-13 共有 660 人次浏览
|
|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
- [摘要]完成以现代国家建构为核心的国家转型,实现国家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现代国家凸显主权性、国民性和人民性等现代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领导人民构建了现代“新国家”的框架:一个在国际体系中保持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一个融合多个民族,承载和推动国家整体性发展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一个体现“人民性”的社会主义富强民主国家。这三大历史任务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逻辑:即以“革命建国”为路径的独立统一逻辑,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民族复兴逻辑,以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为保障的人民性逻辑。今天,中国现代国家的自主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制度及其绩效的人民性获得显著提升。目前,中国共产党制定了2035和2049年的国家发展目标,未来还需增强国家的整合能力和治理能力,提高不同民族的国民身份认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认同。
- 燕继荣王江成
-
全文[ PDF 1295265.0 MB ] 2022.3(7):3-13 共有 1064 人次浏览
|
|
- 民主理论的发展:超越与重构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超出了许多学者的预期。既有的主流民主理论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只能依靠“威权韧性”来作出回应。这一事实表明,建立在西方现代化经验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正面临来自中国实践的挑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超越“民主—威权”二分法,将二分法转化为包容性的“三位一体”概念框架,将中国政治作为一种与西方民主相并列的亚类型来看待,并在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基础上,重构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民主理论。
- 景跃进
-
全文[ PDF 885932.0 MB ] 2022.1(7):3-9 共有 1539 人次浏览
|
|
-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党的十九...
- [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两个确立”为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政治、组织以及舆论基础。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不同历史时期,我们要重点弄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两对关系。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 李慎明
-
全文[ PDF 2217150.0 MB ] 2022.2(7):3-20 共有 725 人次浏览
|
|
- 检验真假民主的试金石
- [摘要]真假民主的区分要看投票权的真实性,更要看参与权的广泛性;要看选举中的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承诺的实现;要看政治程序和规则性,更要看制度和法律的执行性;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的民主性,更要看权力的人民制约性。那种选举时朴朴实实、选举后各种政治权利不断得以实现的政治是真民主;那种在选举时感觉神圣、选举后神圣权利得到切实实现的政治是真民主;那种在票箱前让你有庄严感觉、离开票箱后让你无限幸福的政治是真民主。
- 辛向阳
-
全文[ PDF 784623.0 MB ] 2022.1(7):10-15 共有 1209 人次浏览
|
|
- 数字治理生态:数字政府的理论迭代与模型演化
- [摘要]第四次科技革命对国家治理发挥着“破坏性创设”效应,掀起了一场全球数字政府改革的“社会实验”。基于数字政府实践,学界从技术治理、数据治理、平台治理、虚拟治理等视角阐述了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要素、机制和模式。伴随着数字政府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数字政府已经超越单一领域发展阶段,迈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发展阶段。本文在厘清数字政府理论迭代的基础上,从“全景视角”提出“数字治理生态理论”以阐述数字政府建设进入协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范式。数字治理生态从生态论视角理解政府数字化转型,强调治理体系的系统化、治理主体的包容性、治理资源的共享性。数字治理生态蕴含数字治理主体和数字治理资源两大内生关联的要素系统,发挥着汇聚多元治理主体、共享数字治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构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协同演进的生态系统,实现包容性、协同性、智慧性和可持续性等治理价值。
- 孟天广
-
全文[ PDF 1730776.0 MB ] 2022.5(7):13-26 共有 845 人次浏览
|
|
- 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生成的时空语境
- [摘要]在当今政党政治时代,推进政党治理、实现政党善治是各国政党面临的共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政党治理生成的历史逻辑及其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战略意义,就要首先明确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产生的时空语境:首先,政党在古代君主时代与现代政党时代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彰显了中国特色政党治理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其次,中西方不同政党类型和政党制度下的政党治理具有迥然不同的治理逻辑与治理成效,中国共产党主要依靠基于高度自觉和主体理性的自我革命实现政党善治;最后,处于现代复杂性执政环境,政党要自觉引入政党治理先进理念,系统科学构建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体系,增强党的适应性变革能力。作为服务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蕴含着深刻的工具理性意蕴与主体自觉,推进良好的政党治理是政党引领民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 柳宝军
-
全文[ PDF 1474282.0 MB ] 2022.4(7):14-24 共有 615 人次浏览
|
|
- 试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能力基础——兼论规划治国与规划治党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主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何以可能?正如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提供制度依据,社会主义制度为共产党长期执政也提供了制度前提,然而,仅有制度依据也不能保证党的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找到人民共同意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计划)有阶段有步骤地实现这些共同意愿和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能力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初心使命、党的代表功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成功实践也表明,“最大公约数”政党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政党类型学的一种定义和选择。
- 祝灵君
-
全文[ PDF 1742924.0 MB ] 2022.3(7):14-22 共有 756 人次浏览
|
|
- 中国民主模式的理论表述问题
- [摘要]以学术讲政治很重要,概念表达很重要,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化极端重要,二战后的20年内美国完成了自由主义的社会科学化,使受众以为自由主义民主就是科学乃至普世价值。研究发现,无论是作为自由主义内核的代议制、个人权利和多元主义,还是作为民主实践形式的竞争性选举,都是中世纪发展起来的欧洲文明的组成部分,自由主义民主是欧洲文明的政治表达。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协商共识型民主—可治理的民主,构成了以人民民主为价值原则的中国模式。中国的民主模式只能用诞生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学方法论——历史政治学进行阐释。
- 杨光斌
-
全文[ PDF 562096.0 MB ] 2022.1(7):16-20 共有 1282 人次浏览
|
|
- 从“结合”的探索到“两个结合”原则的确立
- [摘要]在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从进行“结合”探索到创立“结合”理论、确立“结合”原则,是认识发展中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总结百年来“结合”探索丰富经验基础上实现的又一次飞跃,使党的“结合”理论、“结合”原则发展成为“两个结合”。坚持“两个结合”是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实践成果,也是提出“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时代背景。“两个结合”思想原则的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两个结合”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 田心铭
-
全文[ PDF 705954.0 MB ] 2022.6(7):19-25 共有 369 人次浏览
|
|
- 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战略选择
-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由中心走向全面,由“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出发,从“三者有机统一”走向“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民民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体现出全面发展的趋势。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民主在主体上体现为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复合,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复合结构;在过程上表现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等过程的复合,体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发展人民民主必须注重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全面思维,正确处理人民民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人民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人民民主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
- 佟德志
-
全文[ PDF 772342.0 MB ] 2022.1(7):21-28 共有 1101 人次浏览
|
|
- 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 [摘要]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习惯于民族差异化研究,从族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到民族习俗、建筑、饮食、服装等,倾尽笔墨,“族”分缕析,较少从国家、法治、公民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角度研究民族问题、看待民族政策。本文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论断,总结了民族理论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思想基础的深刻考量,揭示了中华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必然;主张加强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规律研究,科学回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澄清人们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建议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汲取国外民族发展经验教训、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重视防偏纠偏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孙学玉
-
全文[ PDF 1410165.0 MB ] 2022.2(7):21-30 共有 66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