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4期(总第153期)目录
  • [摘要]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原理探析 张桂林(2)中国之治的深圳样本:一个纵向共演的理论框架 倪星、郑崇明、原超(15)避责与剩余控制权:决策避责类型及治理研究 许玉镇(27)制度背离:基于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关系的学理阐释 仇赟、麻宝斌(38)政治监督常态化:反腐战略优化路径与对策 蒋来用(50)以党委重点任务为中心的纵向政府间治理研究 高翔、蔡尔津(59)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放管服”改革:动力机制、运作逻辑与未来展望 陈水生(72)治理主体行动逻辑的“四维分析框架”——兼论乡村治理中乡镇政府行动逻辑演变及趋向 李齐、李松玉(82)社会整合与“条块”整合: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双重逻辑 赵聚军、王智睿(95)一线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机制调整与实践基础 杜鹏(106)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余丽(119)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221.0 MB ] 2020.4(5):1-1  共有 1696 人次浏览
  •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原理探析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大规模的反腐败努力和制度建设,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已经具有了基本完备的形态。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治标”和“治本”两个阶段。发展完善后的监督体系,在内部结构上具有融贯性,在功能形态上则属于积极能动的类型,即它不是消极地进行执纪执法,而是积极地展开主动监督。就身份而言,监督体系不是自成一体、完全独立的,而是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发挥应当致力于维护国家治理体系的机体健康,并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在理论上,监督体系的基本使命可以概括为“防止政治衰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监督体系,应当遵循特定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 张桂林
  • 全文[ PDF 1666.0 MB ] 2020.4(5):2-14  共有 916 人次浏览
  • 中国之治的深圳样本:一个纵向共演的理论框架
  • [摘要]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纵向共演是解释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重要理论视角。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中央将深圳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期待深圳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互探、互嵌和互惠的基础上,中央通过经济放权、政治授权和社会赋权极大地增强了深圳的自主性,为深圳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发展注入了活力。而深圳则敏锐地识别并捕捉到机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给予了中央超预期的经济绩效、政治合法性和国际影响力等回报,进而获得了中央新的信任、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授权,由此形成了中央持续放权与深圳增量贡献之间正向反馈-双向强化的纵向共演路径。与既有文献侧重政府与市场、地方政府竞争等横向关系不同,央地纵向共演理论不仅为理解中国之治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而且为世界范围内的治理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倪星 郑崇明 原超
  • 全文[ PDF 1761.0 MB ] 2020.4(5):15-26  共有 2113 人次浏览
  • 避责与剩余控制权:决策避责类型及治理研究
  • [摘要]近些年,地方官员渐渐出现了与以往“晋升锦标赛”建功作为不同的避责行为。行政决策领域中地方官员的决策避责呈现出隐蔽决策议程、偷换决策主体、空转决策程序、转变决策形态、自设决策责任等不同类型。从剩余控制权理论视角看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激励机制与目标替代、考核控制与任务冲突、职责同构与层层加码三个维度的内在矛盾性基于下级政府的剩余控制权而不断加剧。控制剩余控制权是治理地方官员决策避责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准确界定剩余控制权的边界,完善决策程序和规范决策责任追究。
  • 许玉镇
  • 全文[ PDF 1502.0 MB ] 2020.4(5):27-37  共有 994 人次浏览
  • 制度背离:基于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关系的学理阐释
  • [摘要]“制度背离”本质上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冲突的政治现象,具体指制度运行过程中发生与制度设定目标、制度基本功能、制度核心价值等相违背、相冲突、相偏离的现象。制度背离是一种“生活世界”普遍发生的政治现象。通过还原制度背离发生的现实环境和场景,并在制度结构系统中对其何以呈现、何以存在、何以发生等要素进行渐进分析,我们能够深入地厘清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成因,解释和阐明制度背离现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为寻求防范化解制度背离、调适优化制度程序提供参考借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制度背离现象尤其需要引起制度执行者、改革者的重视和反思,防止任由其负面影响泛滥,使好的制度走向反面。
  • 仇赟 麻宝斌
  • 全文[ PDF 1622.0 MB ] 2020.4(5):38-49  共有 847 人次浏览
  • 政治监督常态化:反腐战略优化路径与对策
  • [摘要]“政治监督”是中共中央在十九大之后提出和强调的重要政治概念,“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则是中共中央强化政治监督的新部署和新要求。反腐败的政治性、反腐机构的政治职能、中国反腐败的政治优势决定了反腐败战略升级转向政治监督的必然性。但政治监督常态化面临手段和方式方法陈旧、高素质人才缺乏、监督任务繁重、干部对政治监督顾虑和担忧较多等现实困难。推进政治监督常态化,需要提升对组织的忠诚以保证政治监督的方向性,明确权力边界以克服政治监督偏移性,政治与业务有机融合以提高政治监督操作性,创新方式方法以增强政治监督的实效性。
  • 蒋来用
  • 全文[ PDF 1340.0 MB ] 2020.4(5):50-58  共有 985 人次浏览
  • 以党委重点任务为中心的纵向政府间治理研究
  • [摘要]近年来,省以下地方党委政府形成了一种以重点任务为载体的纵向治理机制。其中,上级党委是重点任务的发布者,地方党委则以这些重点任务为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在跨部门议事协调、资源整合等事务中的领导责任,解决政府常规工作机制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重点任务是不同于运动式治理的一种纵向治理机制。一方面,组织人事权为上级党委发布重点任务提供了制度化的稳定权威基础。基于组织人事权,上级党委构建了“依任务提拔”的可信承诺,巩固了下级党委以重点任务为中心工作的内在激励。另一方面,在地方治理中,重点任务与常规工作是有张力并存的常态化治理方式。这一发现增加了我们对省以下纵向治理中党委领导作用的具体认识,也推进了关于中国党政组织体系的理论研究。
  • 高翔 蔡尔津
  • 全文[ PDF 1779.0 MB ] 2020.4(5):59-71  共有 1003 人次浏览
  •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放管服”改革:动力机制、运作逻辑与未来展...
  • [摘要]“放管服”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延续与深化,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建设现代化政府整体性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论文围绕为何改、改得如何与如何改的思路系统考察“放管服”改革的动力机制、运作逻辑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放管服”改革深受包括作为顶层驱动力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内部驱动力的政府权力调整与政府职能科学转变、作为外部驱动力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求在内的多重动力驱动。“放管服”改革体现了政府权力与职责边界的调适逻辑、系统集成与统筹治理的协同逻辑、“放、管、服”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共演逻辑等运作逻辑。未来“放管服”改革要坚持宏观战略、整体理念与系统思维的改革定位,聚焦政府权力与职能现代化的改革重点,遵循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首创、再到全国标准化的改革路径,实现满足新时代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改革目标。
  • 陈水生
  • 全文[ PDF 1299.0 MB ] 2020.4(5):72-81  共有 899 人次浏览
  • 治理主体行动逻辑的“四维分析框架”——兼论乡村治理中乡镇政府行动...
  • [摘要]现有治理理论提出各种治理模式,但未解决一个基础问题——治理主体行动的逻辑,即行动的原因机制或来源。这是现有治理理论难以有效解释现实治理中主体行动,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原因。统观多学科对于主体行动逻辑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两组对立的逻辑,即个体性逻辑与系统性逻辑,一般性逻辑与情境性逻辑。这四种逻辑各有合理性,又各有局限性。对此,吉登斯、布迪厄等做出了弥合相互间对立的努力,但他们的论证基础却存在问题。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治理主体行动逻辑的四维分析框架,试图统一两组对立的逻辑,创新并夯实治理的理论基础。同时,基于四维分析框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中乡镇政府行动逻辑演变及趋向,明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行动选择。
  • 李齐 李松玉
  • 全文[ PDF 1684.0 MB ] 2020.4(5):82-94  共有 1132 人次浏览
  • 社会整合与“条块”整合: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双重逻辑 &nbsp...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被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抓手。本文立足于社会整体与微观实践,以天津市两个党建工作模范社区为例,归纳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存在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指导逻辑。其中,政治逻辑是主导逻辑,基本思路是通过强化对社区党员的属地管理,提升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进而提高党的基层社会整合能力。行政逻辑作为政治逻辑的衍生品,是指通过区域化党建等形式,借助于党的权威地位,弱化“条块”矛盾等体制弊病,提升社区的服务和回应能力。政治与行政逻辑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增强社区两委服务群众的能力,进而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伴随着新时代社区党建的全面跨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正在显现出从动员组织到动员个体、从国家优先到人民本位、从社区建设到街道变革等新趋势。这不仅昭示着社区建设迈入了全新阶段,而且对于构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话语体系,乃至全人类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案,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 赵聚军 王智睿
  • 全文[ PDF 1623.0 MB ] 2020.4(5):95-105  共有 910 人次浏览
  • 一线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机制调整与实践基础
  • [摘要]治理体制与治理机制是塑造乡村治理结构的双重维度。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复杂时空条件限制了乡村治理体制扩张的治理效能,进而激活了一线治理的场景。一线治理是直面问题、回应群众的治理形态,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本位,并呈现为富有弹性的治理结构。沿着党群关系脉络,一线治理突破了村庄治理单元并深入乡村治理体制,奠定了治理机制调整的实践基础。根据体制位置的层级差异,一线治理面临不同的体制约束条件,并产生了灵活的治理机制调整方式,因而具有政治整合倾向。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线治理弥合了科层体制的治理缝隙,促进了政治逻辑与行政逻辑的协调联动,维系了乡村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与正当性。为此,需要着眼于党政体制的制度优势,基于“不变体制变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体制稳定性与机制灵活性的辩证统一,稳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 杜鹏
  • 全文[ PDF 1706.0 MB ] 2020.4(5):106-118  共有 847 人次浏览
  • 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
  •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既有对现当代政治学发展的追踪、回应与超越,更具有中国视野与中国基因的学术自觉和致用导向。2019年11月3~5日,由中国政治学会和郑州大学共同主办,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政治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暨“新中国70年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郑州大学等7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治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3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兴成出席大会并致辞。
  • 余丽
  • 全文[ PDF 750.0 MB ] 2020.4(5):119-124  共有 685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