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157期)目录
  • [摘要]学术前沿清源正本:解码公共行政学的范式之争 姜晓萍、谭振宇(3)道德理性与德性政治浪漫主义形态 张明军(14)“领土性”与“国家感”——一种政治地图学的观察视野与分析理路 于京东(21)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领土空间建设视角 常士訚(32)中华国家范式:民族国家理论的省思与突破 张会龙、朱碧波(43)政治参与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基于2019年“中国民众政治心态调查”的分析 刘伟、彭琪(53)工作单位与政治参与:市场化效应的一个微观管窥 徐延辉、李明令(66)治理研究公共危机中政治动员运行机制研究——基于2015年以来38个重大公共危机案例的分析 钟爽、朱侃、王清(79)编外扩张的源头治理:历史、制度及价值分析 徐刚(97)贫困治理中的政策依赖行为及其矫正——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 王春城(110)国家治理中问责与容错的内在张力与合理均衡 刘畅(125)比较政治研究传染病与大国兴衰——基于历史实例的研究 王文(136)治理研究的多重价值和多维实践——知识发展脉络中的冲突与平衡 臧雷振(149)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蕴涵的科学思维及其功能 崔建民(160)学术动态卢曼政治系统理论述评 李强(169)军事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研究》评介 高民政(181)聚焦“十四五”规划和政治学学术前沿——《政治学研究》2021年华北地区中青年作者座谈会综述 郭道久、张郁(184)
  •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6):1-2  共有 2270 人次浏览
  • 清源正本:解码公共行政学的范式之争
  • [摘要]公共行政学的范式之争,不仅是事关公共行政学身份危机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共行政学历史思辨中看似不言自明实则言之未明的关键问题。破解该问题的认知迷雾,迫切需要我们从范式概念的源头领悟中构建“学术共识”与“学科规范”的认知逻辑,从存在论、转换论与场景论的形式之争回到公共行政的事实本体,在本体视角解析中寻找破解范式之争的密码。并且需要以反思性、主体性、科学性的态度找到范式建构的传统基因与历史依据,从提出真问题、供给真概念、构建协同式学术生态与强化实践性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建构公共行政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 姜晓萍 谭振宇
  • 全文[ PDF 1555563.0 MB ] 2021.2(6):3-13  共有 1166 人次浏览
  • 道德理性与德性政治浪漫主义形态
  • [摘要]德性政治浪漫主义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一种具体形态,主要诉求体现为:实现臻美政治愿景的主体、目标、工具、过程均贯穿着美德的主宰和迸发的内在动力,其特征呈现为主观认识的空想化、客观实践的狂热化、行为结果的悖论化。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形成与历史中的道德理性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道德理性的内核奠定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道德理性的主张支撑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诉求,道德理性的思维特征建构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认识论,道德理性的行为准则供给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实践模式。
  • 张明军
  • 全文[ PDF 970148.0 MB ] 2021.2(6):14-20  共有 939 人次浏览
  • 领土性”与“国家感”——一种政治地图学的观察视野与分析理路
  •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于民族-国家及其空间表象的研究出现了一场双向运动:一边是地图史的考察引入知识-权力的视角,重思制图背后的政治动机与权力意志;另一边是国家成长研究的文化转向,关注地图之上的领土性构建和话语生产。两个方面的贯通,开启了一种“政治地图学”的新理路。现代性的地理勘查、测绘及制图技术,同国家与空间关系的稳固法理定型结合起来,衍生出推动传统意义的“边陲”向现代意义的“边界”转型的政治效能;而地图的可视化语言,则通过人的感性直观,在长期的观看和阅读中构建出一种基于“领土性”的“国家感”,最终发展成一套深度影响集体空间-记忆的社会文化框架。对当今流行的“民族性”理论范式来说,“政治地图学”的观察和分析,不仅提供一种补充,而且构成一种限制。
  • 于京东
  • 全文[ PDF 1711020.0 MB ] 2021.2(6):21-31  共有 1284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领土空间建设视角
  • [摘要]在对当代民族国家生成机制的学术研究中,国外一些学者从强制-资本、印刷资本主义带来的文化和“民族想象”以及地图想象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在中国学界,有不少学者从民族文化培养、政治认同、领土认同、经济交往、民族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的领土空间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的经济联系、共同的文化心理以及管理的生成提供了庞大的“有机”网络,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理念,而且构成了我国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比起西方学者所提供的民族国家建构路径,我国的这一“有机”网络工程建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 常士訚
  • 全文[ PDF 1621727.0 MB ] 2021.2(6):32-42  共有 800 人次浏览
  • 中华国家范式:民族国家理论的省思与突破
  • [摘要]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的一种国家范式。民族国家强调民族与国家的互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民族国家唯美的政治理想常常遭遇“历史是否合法”“现实是否可能”“理论是否普世”的多重叩问。民族国家理论是植根于西方本土的知识产出。它难以阐释中华现代国家的精魂气象,也不适宜作为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一体化表述。中国国家范式的精准表述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未曾断续”,全景式反思“中华文明”“国家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事实上,正是“中华文明”“国家形式”的互构,才造就了历史悠久巍巍屹立的中华文明国家。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才是对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深刻揭示。现代中国正是在“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理念的浸润之下,才能以远超民族国家的精神气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和天下想象。
  • 张会龙 朱碧波
  • 全文[ PDF 1521546.0 MB ] 2021.2(6):43-52  共有 985 人次浏览
  • 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基于2019年“中国...
  • [摘要]基层人大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大议题。参与基层人大选举是公民基于整体生活质量、政府工作表现认知的行为选择。考察民众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关系的6579份全国性调查问卷显示:民众政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均对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民众生活满意度在政府满意度和基层人大选举参与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尽管政府满意度高的公民参与基层人大选举的概率更高,但这一差异不完全由政府满意度造成,还受到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的影响。为此,要从认知重构、注意力引导以及互动情境营造入手,促进公民的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转化为其基层人大选举参与行为。
  • 刘伟 彭琪
  • 全文[ PDF 1539556.0 MB ] 2021.2(6):53-65  共有 822 人次浏览
  • 工作单位与政治参与:市场化效应的一个微观管窥
  • [摘要]政治参与不均衡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考察工作单位市场化程度对个体政治参与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市场化进程中民众的政治参与模式。对中国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可从单位性质的角度扩展政治溢出理论的解释效力。根据参与方式的制度化程度,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高制度化、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三种类型。单位市场化程度对个体的政治参与水平存在抑制效应;公有制企业和私营部门中个体在高制度化政治参与上的差异极小;单位的市场化水平越高,其中个体的政治效能感越弱,政治参与水平也越低。政治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在低制度化政治参与中表现突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单位的市场化水平对个体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的抑制效应依旧存在,但有所减弱。应该提升私营部门员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徐延辉 李明令
  • 全文[ PDF 1617983.0 MB ] 2021.2(6):66-78  共有 1009 人次浏览
  • 公共危机中政治动员运行机制研究——基于2015年以来38个重大公...
  • [摘要]深入探究和解析公共危机中动员体系的建构与运行过程,是优化我国危机动员模式和提高我国应急能力的重要前提。在系统收集2015年以来38个公共危机案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提取和凝练了公共危机中政治动员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应急目标、组织建设、动员执行以及政绩考核构成公共危机中政治动员的整体框架,这些要素分别扮演着指明方向、赋予内生动力、搭建落地平台以及强化执行压力的作用;四者间互动的内在机理与我国党政关系高度契合,使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具备强大政治动员能力。未来政府应加快政治动员应急法治体系的建设,将政治动员纳入重大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序列,同时应在顶层设计上将城市群纳入应急管理范畴。
  • 钟爽 朱侃 王清
  • 全文[ PDF 2869671.0 MB ] 2021.2(6):79-96  共有 806 人次浏览
  • 编外扩张的源头治理:历史、制度及价值分析
  • [摘要]机构编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政党治理、集中治理等制度优势,但也存在着编外扩张的“管”或“放”、“异”或“同”以及“去”或“留”等悖论。对编外扩张进行源头分析,可以发现在历史渊源上,编外扩张呈现出“老人老法、新人新规”的历史轨迹;在制度根源上,单位变迁趋势下存在编外扩张的成本迭代控制及制度偏差;在价值本源上,国家治理取向下存在编外扩张的行政效率极化及价值偏离。而对编外扩张源头予以反思,可将其归结为以要素割裂化为特征、以高速度为目标的发展型体制逻辑。由此,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应实现从新人新规到适才适岗、从成本控制到资源统筹、从行政效率到治理效能的治理转向。源头治理分析尝试从历史、制度及价值源头探究编外扩张难题,探寻编外扩张治理对中国特色机构编制改革的启示。
  • 徐刚
  • 全文[ PDF 2198621.0 MB ] 2021.2(6):97-109  共有 847 人次浏览
  • 贫困治理中的政策依赖行为及其矫正——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
  • [摘要]人类社会反贫困的努力始终受到诸多悖论的挑战,“政策依赖行为”便是一种与政府扶贫实践几乎如影随形的顽疾,存在于整个贫困治理过程当中,更是中国接下来以相对贫困为主题的后脱贫攻坚时代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当前,理论和实践界对以“等靠要”为表征的政策依赖行为,更多地是从宏观上作出贫困人口道德瑕疵等感性归因,进而提出宣传教育、积分奖励、约束惩戒等治标之策,无法从根本上提供长效的制度性解决之道。通过激励理论之“需求—动机—行为”的基本逻辑可发现,政策依赖行为是对激励理论的现实背反:政府的扶贫政策供给作为一种外部干预性激励因素,当它作用于部分扶贫对象之后,产生了与预期激励目标(帮扶起来)相反的效果(滋生依赖)。面对避免贫困治理政策失灵、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现实挑战及任务,以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经典激励理论为分析工具,对背反现象发生机理开展微观层面的挖掘剖析,可进一步找到政策依赖行为矫正的关键路径——政策供给调适,具体包括转变政策供给机制、政策供给重点、政策供给理念和政策供给方式。
  • 王春城
  • 全文[ PDF 2394326.0 MB ] 2021.2(6):110-124  共有 872 人次浏览
  • 国家治理中问责与容错的内在张力与合理均衡
  • [摘要]问责与容错作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种重要激励机制,两者的衔接优化事关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性。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问责与容错的理论研究并不同步,有关问责与容错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建设也不同步,问责与纠错在内涵边界、执行力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内在张力。究其原因,在于问责与容错之间在秩序导向与创新导向、确定性运作与灵活性运作、负向惩戒与正向激励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悖论,需要理解问责与容错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提升问责与容错衔接机制的严谨性,增强问责与容错评价标准的清晰性,不断化解问责与容错的内在张力,一体推进问责与容错机制的建设。
  • 刘畅
  • 全文[ PDF 1627542.0 MB ] 2021.2(6):125-135  共有 1036 人次浏览
  • 传染病与大国兴衰——基于历史实例的研究
  • [摘要]传染病影响大国兴衰的实例研究长期被学术界忽视。本文回顾与梳理了国际关系学界对传染病变量的认知演进进程,总结了历史上传染病影响大国兴衰的三大规律,梳理了三种影响大国兴衰的传染病类型,挖掘传染病作为大国兴衰新变量的传导逻辑与历史规律。本文认为,应当更系统化地提升传染病在国家安全研究议程的层级,拓展国家互动的分析框架,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重新建构大国博弈的未来叙事。
  • 王文
  • 全文[ PDF 2097363.0 MB ] 2021.2(6):136-148  共有 1210 人次浏览
  • 治理研究的多重价值和多维实践——知识发展脉络中的冲突与平衡
  • [摘要]治理作为20世纪末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已经获得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但治理研究内在的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之间的冲突并未得到充分审视。首先,在概念层面,治理到底是“空洞符号”还是无所不包的“伞状术语”导致的概念解读危机和“概念驱动型”研究,弱化了治理理论的实践意义;其次,治理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目标路径的最佳模式导向之间的分歧,使得一刀切的典范方案和简单以发达国家为镜,难以达到治理改善的目标;最后,对治理内部要素的优先层次及治理实践中的政府角色缺乏共识,特别是实践中如何基于治理成本和难易程度的先后顺序对治理实践客体进行干预缺乏指导性方案。本文尝试超越上述研究中的价值之争和实践之争,将有限的政府资源和研究聚焦到政府的底线责任和治理实践的兜底方案设计中,避免“治理研究的功能主义谬论”,进而从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景来理解中国治理的实践特征,为未来中国国家治理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提供更全面的学理支撑。
  • 臧雷振
  • 全文[ PDF 1725772.0 MB ] 2021.2(6):149-159  共有 965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蕴涵的科学思维及其功能
  • [摘要]思往日深者,见未来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认清这种历史的逻辑,首先应确立历史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蕴涵的思维趋向是研究其历史逻辑的重要内容。把握历史的起点,确立起点思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握历史过程性、确立过程思维,能够使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确立规律思维,能够使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的主体,确立主体思维,能够使我们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把握历史的联系,确立比较思维,能够使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把握历史的方向,确立未来思维,能够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 崔建民
  • 全文[ PDF 1290141.0 MB ] 2021.2(6):160-168  共有 1042 人次浏览
  • 卢曼政治系统理论述评
  • [摘要]卢曼以一般系统理论和社会分殊概念为基础,构建了解释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卢曼分析了现代政治系统的特征,包括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部分的分殊、政治系统的自主性、政治系统的功能、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基础以及政治系统内部的功能分殊。卢曼强调,政治系统的独特功能是作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定。这一功能既赋予政治系统在社会的重要性,也厘清了政治系统的边界,限定了政治系统的运行范围。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不依赖于符合某种外部演绎出来的规范或义务,而依赖政治系统在自我参照过程中的自我证明,因而具有偶然性特征。在政治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的边界十分重要,特别是,政治子系统和行政子系统的分殊乃是现代政治系统运行的关键。卢曼的这些分析构成对当代政治理论的独特贡献。
  • 李强
  • 全文[ PDF 1600725.0 MB ] 2021.2(6):169-180  共有 890 人次浏览
  • 军事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研究》评介
  • [摘要]本书是国内研究阿拉伯国家,乃至中东国家军政关系问题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论证翔实,主要讨论了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类型问题、演变问题、影响问题和作用问题,论述了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重要方面,展示了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概貌和特征,是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鉴于篇幅所限,这里不打算对上述所有问题进行系统评述,而是选择其中某些亮点,结合我自己对军政关系问题的思考,发表一些管见。
  • 高民政
  • 全文[ PDF 418277.0 MB ] 2021.2(6):181-183  共有 780 人次浏览
  • 聚焦“十四五”规划和政治学学术前沿——《政治学研究》2021年华...
  • [摘要]2021年4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开局‘十四五’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暨《政治学研究》2021年华北地区中青年作者座谈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主办单位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40余位学者参会。
  • 郭道久 张郁
  • 全文[ PDF 379089.0 MB ] 2021.2(6):184-186  共有 965 人次浏览
 1